有“燕云十六州”之称的河北蔚县,一拍脑袋想起来的,就是剪纸和“打树花”。剪纸不用说了,所谓“打树花”呢,是民间社火的一种,把熔化的铁水泼到城墙上,夜间看,火的飞溅形成仿佛树冠的花飞舞,于是叫“树花”。
我想说的是与上述无关的事儿。
我的朋友,宋苗先生,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,在蔚县拍照十几年,边边角角的都不拉下,作品海量。我看到一篇文章里,摄影大师逄小威先生这样评价宋苗先生:“一个摄影师,10年坚持做一件事,可以想象这背后他是在做着怎样的付出?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、有价值的事情!10年,坚持着,孤独地坚持着!今天他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遍地都是国宝的贫困县,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!一种做事情的态度!相信有了这种精神和态度就没有做不成做不好的事情!”
(以上为宋苗先生镜头中的蔚县)
我看宋苗先生的摄影,有两次,一次是戴着手套,生怕把照片弄脏,一次是在电视上插了U盘观赏。我对他的摄影作品,有两个感受:一是,里面的色彩就是黑白,即便有色彩,也是点缀,就像我们画画时候,特别吝惜用色,反而呈现了一种厚重、有聚集力的视觉观感;第二,他的作品里,大多有人物出现,所谓静态的物体在一段儿时间里固定的,可是无意间跳入画面的人物每每是鲜活的。他有一次跟我说:曾经架好了相机,手里捏着遥控开关,就开始跟镜头中的人物聊天儿,天南地北的,待到镜头前的人神态达到生活中的“平常”,自然而然之时,快速扑捉,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。
宋苗先生经典的蔚县摄影作品之一《戏台》,就是环境、光影、人物的很好的结合体典范。蓝天、土地和已经破落的老戏台,浑然一体,然而,如果没有画面中嬉戏的孩子们,那此幅作品也就是很普通的一种定格,之中加入了或站立,或下蹲的各类孩子,尤其是不小心跌落的一个孩子,顿时,充斥了一种别样的感受。不同的人在阅读作品的时候,必然情绪不同,我看后,心里有一种快慰,还掠过一丝难以表达的悲凉。孩子们自带的童趣和背景的斑驳,形成了极大的反差,仿佛是岁月的眼睛,注视着过往和如今。如果再次联想,我耳边甚至会回响起锣鼓点儿有节奏的喧闹,但是定睛,只剩下眼前……这样的作品,在宋苗先生的摄影里面比比皆是,最难能可贵的是,他的耐心与瞬间的抓力,与如今摆拍的很多“艺术摄影”全然不同。
(宋苗先生的摄影作品《戏台》)
由于我自身的职业是铜雕壁画艺术,所以惯性用词汇的时候,会用“雕刻”,我想说宋苗先生的作品,是用镜头雕刻的,细想,也恰当。因为,“雕刻”是挖掘与刻印斑斑,目光中不仅仅是平面的二维,而有着思想和意味的深入,他的摄影,也如是。同样因为职业,我对宋苗先生的另外一类作品更加关注,就是蔚县的老壁画摄影。他用脚走遍了蔚县,拍摄了大量的濒临倒塌或损毁的庙宇里的壁画,说抢救也不为过。里面有一副很有意思的壁画,就是夏源村的《百工图》描绘了各类手工工匠工作的图景,蔚县的这幅《百工图》,被称为描绘了手艺人生活的真实概念的清朝《清明上河图》。我在观赏摄影的同时,感激宋苗先生的“伟大”,这是一种默默的搜寻、记录和挽救的“伟大”……
(宋苗先生拍摄的《百工图》)
“影”与“人”是不可分离的,如同文学作品一定与作者的喜怒哀乐、性格冷热分不开。宋苗先生的“人”是这样的:某次我们约好时间和地点一起办事,可是他早早一个小时就到了,我想不必这么早,可是他说,想到这边不好停车,先过去看看找个停车位。我与宋苗先生不同场合聚会过几次,他自己说起来为何去蔚县拍摄,倒显得很“无意”的,大约五年前,聚会之后在一个车库里分手,他说:“嗨,我这个人,就是爱玩儿罢了。”再一次,他说:“父母在,不远游,我喜欢玩儿,就去距离近的地儿,蔚县距离近,结果,玩着玩着,就拍摄了这么多!”有的时候很奇怪,越是有造诣的人,谦逊的风格越是明显,想想,也对的,因为谦逊本身就是涵养的一种集中体现。
宋苗先生携关于蔚县的大量摄影与文字,集合成书,最近已经出版,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欣赏的美妙的书,冯骥才先生特为此书题名《蔚县记忆》。这种“记忆”,是文化,更是财富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